十周年系友专栏丨王迎春:以眼为证,以字为声
Body
十年,是光阴促成的诗行,是文珠与每一位学子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在中文系(珠海)成立十周年之际,我们循着时间的回声,走进一段段系友的故事。他们从这里出发,将文珠的记忆收藏进人生的行囊——远行、扎根、生长,在各自的天地里熠熠生辉。
本期嘉宾:
王迎春,现任海南省报(党媒)的全媒体记者,遇E则I的一名E人,入行的第五个年头,终于进化出了三头六臂:左手写稿,右手拍片,还能在镜头前过一把戏瘾。积累的脱口秀素材并不比新闻作品少,这份职业既有“一腔热血”,也有“一地鸡毛”,不过总能让人咂摸出滋味。我一直喜欢有创造力的、新鲜的人和事,所以选择从采访和追问中汲取养分,再继续养护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,当感知到与事件、人们产生了深刻链接时,那会是一个幸福的瞬间。

一、书写自我,滋味杂陈
望着电脑里并行的数个稿件文档和策划方案,蛛网般纵横交错的线索和写作思路静伏其间,突然意识到,自己好像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书写新闻以外的文字了。这次的建系十周年邀约,像一道忽然敞开的时空之门,给了我一个自白的出口,让我可以暂时放慢脚步,回溯上游,书写自我。
如今我是海南省媒(党报)的一名记者,自毕业开始摸爬滚打,入行已是第五个年头。这两年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,我也从纯粹的纸媒文字记者“被迫”变成了全媒体记者,三头六臂,出镜拍摄、文字报道全都一肩挑起,前不久还为了一部创意宣传片浅试了一下短剧,在过程中一边解放天性,一边点亮新技能。在文字的底座之上,传播的方式愈发立体,报道也会更具现场的温度与说服的力量。
也常常听人感叹:“你的生活真精彩”,这确实不假,虽然其间辛苦,如人饮水,个中滋味自己最知晓,工作当中,风吹日晒、奔波辗转是常态。但也正是这些经历,让我倍加珍惜当下的收获与成长。
二、萌芽孕育,知识新解
我并非有根植或萌芽于童年时期的远大新闻理想,但究其如何走上这条路,好像在文珠的那段岁月里就有迹可循。
彼时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,本岛民早已情定鸭大,不过在新闻系和中文系间有些摇摆不定。思虑再三,比起新闻这种工具性更强的学科来说,中文系对我而言是更辽远广阔,有更多可能性的世界,或者说,它在我心中是人文学系的起点。我一直相信文字有千钧之力,所以希望能在中文系耕耘土壤,无论将来走向新闻岗位或其他远方,都能更从容,更有底气。
幸运的是,这粒种子在中珠与年轻的文珠相逢,这个新生的院系充满活力与朝气,也孕育着希望和可能。中国古代文学、中国现当代文学、比较文学、华文文学、语言学……既有浸润古典与历史的温润,也有立足现实与时代的沉思。
在老师的指引下,我重读鲁迅,在青涩的年纪也生发出属于自己的新解,还曾经撰写剧本,放飞自己的想象力……进出古今之间,中西之外,在阅读和写作中锤炼自己语感,这对于我之后从事新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。
三、相互滋养,以文担力
另一方面,文学岂止浪漫,更非全然务虚,它提问,也回应,它强烈的生命力在于无法回避的批判,不屈的韧性,以及始终在场的战斗。在这个层面上,向内探寻,文珠给了学子自我探寻和开拓的充分自由度,向外求索,我们既有对个体的关怀,也有对社会的洞察。
崭新的平台也是更大的舞台。作为文珠的首届学子,我自告奋勇竞选了班上的宣传委员,后来又成为系里新闻中心的“开朝元老”,大一大二加入的社团也是媒体性质的居多,接触到新闻采写、视频剪辑、新媒体运营等工作,在实战中掌握的技能,后来都化作求职简历里的加分项。
不过,新闻和文学确实有区别,前者注重客观性,追求事实真相,而文学写作具有主观审美性和高度创造性,可这两者并非对立——在实践中,它们反而是彼此成全、相互滋养。我认为,能够撼动心灵的真相,往往也需要足以打动灵魂的文字来相配。
一直以来,我都信奉鲁迅先生的那句话: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和我有关。”所以记者应当永远在路上,始终在现场,我想用轻盈的文字来承载有份量的表达。
四、触类旁通,自我突破
我也算不上“过来人”,只是先大家几年进入了下一段湍急的河流,忙于自渡的过程中,有了些心得体会。我鼓励对新闻工作感兴趣的学弟学妹,在平衡好学业的前提下,可以加入学校内相关社团或找找相应的实习,可以争取去到省媒和央媒这些更大的平台,例如近水楼台的《南方日报》,不仅在华南地区影响力首屈一指,其媒体矩阵和多品牌战略的实力也属国内第一方阵。
如今的媒体行业中,“卷”已成为常态。记者既要成为触类旁通的“杂家”,又需深耕某一领域成为“专家”。尤其在自媒体大行其道、信息爆炸的当下,人容易被碎片淹没、被热点推着走。也正因如此,入行后继续保持阅读,保持独立思考,建立体系化的知识十分重要。
与此同时,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也已进入深水区。记者不得不直面算法的规则,在信息的洪流中争夺读者的注意力,这件事本身较为残酷,逼着大家走出“舒适区”。“内容为王”是真理,只是内容不止需要深度,还需多元的呈现。学拍摄、懂剪辑、能出镜……在校期间抓紧机会学习更多技能非常重要,做一个传媒“多面手”,触摸更广阔的表达可能,不是为了凑热闹,而是为了不让真正重要的声音被喧哗淹没。
在这样的浪潮之下,我也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个人IP,不止是对传播方式的探索,更意在打破传统媒体“中心化叙事”。我渴望以记者的双眼,和人格化、轻量化的表达来解读新闻,让报道也能带有个体的温度与辨识度。
在中文系,阅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记得,但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,流淌在气质里,在落笔成文里,在公众表达里,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点亮你。所以,请相信中文的力量,带着万卷书,走向万里路,野蛮且呼啸着生长。
五、文心十载,寄语未来
文心十年,薪火相传,十年文脉,如潮奔涌,祝文珠这片土壤十周年快乐。愿她永远充满生机,朝气蓬勃,也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更加专注、放松和丰盈,期待着下一个路口,与文珠再相逢。